主页 > imtoken正版 > 原创|区块链不会成为银行业的下一个“风口”

原创|区块链不会成为银行业的下一个“风口”

imtoken正版 2023-09-25 05:09:55

2015年以来,“区块链”概念迅速走红,一时风头无两。 由于区块链是比特币的底层技术,比特币被认为是近年来“虚拟货币”的重大标志性成果,相信区块链将“颠覆”金融货币体系,带来银行业“革命”的信徒行业公众。 金融和科技机构也在区块链、研究、创新和测试方面结成合作联盟,以在这场“革命性变革”中抢占先机。 在区块链众多设想和可能的应用场景中,银行业不在少数。 如果成为现实,势必会对银行业的经营产生影响甚至巨大的影响。 当然,重要的前提是区块链首先完成货币体系。 “颠覆”。 在传统银行业务盈利下滑、风控面临挑战、科技体系不敢承认先进的现状下,一向对科技进步最为敏感的银行业也重视对区块链非常重视。 但资产价格下跌风险加大,在金融体系监管“去中心化”加强、全球货币体系动荡的背景下,区块链能否成为银行业扭转颓势的利器目前是“寒冬”,还是下一阶段的“窗口期”,很难下定论。

资产价格决定“风口”来临

在资产价格加速变化特别是快速上涨时期,金融机构可以通过“短、平、快”的方式获取更高的收益。 尤其是在技术的跨越式发展下,几乎各类机构都在努力寻找并试图抢占下一个“风口”。 机会,比如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科技公司。 过去几年,中国资产价格的持续上涨,帮助包括金融在内的众多行业获得了丰厚的回报。 资产价格的上涨应该主要受益于经济的持续大幅增长。 此外,信用(主要是货币)因素对资产价格的上涨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而正是资产价格的上涨,为中国银行业的“黄金十年”创造了一个“窗口期”。 银行信贷投向实体经济和优质资产。 在资产价格(如房地产)大幅上涨的情况下,银行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公司的投入产出体现在近十年来规模、利润、呆账等指标的不断优化。

随着全球经济增长普遍低迷,新兴市场光环基本消失,各个被认为经济增长较快的代表性国家(如各个“某些国家”)失去预期,资产价格可能普遍面临相对低位。 下行风险大。 当然,在货币发行量过大、汇率制度异常变化(如英国脱欧对全球汇率的快速冲击)等因素的影响下,国际市场资产价格的变化也会呈现分化趋势. 在创造短期套利机会的同时,银行业面临的风险冲击也将加大。 一方面,差异化、波动的价格走势将对银行庞大的存量资产产生负面影响; 另一方面,银行业从资产价格震荡中获得的“投机性”收益远不如其他更具弹性的资产类别。 被对冲基金等金融机构收购。 事实上,资本充足率极小的银行业的长期发展是从稳定的资产价格走势中获取风险系数较低的收益,而保持稳定的资产价格走势需要稳定的宏观经济运行和货币价值信心。 因素。

除了“经济增长-资产价格-银行盈利”这个链条之外比特币底层区块链三个核心技术,目前还没有更好的系统解释银行盈利增长。 近两年,全球市场资产价格加剧,原油、大宗商品等主要资产价格暴跌; 国内市场,房地产价格涨幅剧烈,而作为重要价格反映的股市则暴涨暴跌,目前仍处于低位。 总体来看,当前影响资产价格变化的因素更加复杂,资本、增长、信心与价格之间的关系更加不明朗,因此银行业的增长不会出现新的“风险”,不会出现新的风险。更何况中国的普遍情况是“资产荒”。 ”。

区块链对资产价格影响不大

影响资产价格的因素有很多。 经济、政治和社会因素(如货币、汇率、人口等)与资产价格变化密切相关。 资产价格变动的因素也是经济金融研究和市场努力寻找的重点。 在影响资产价格变化的众多因素中,技术或技术对资产价格的影响几乎没有有效的逻辑,实践中相关案例也很少。 事实上,技术和技术进步为资产交易或资产价值的实现带来更多便利,而不是创造或过度增加资产价值和价格。 当然,技术进步对“无形资产”的增加是另外一个问题,比如在会计层面; 而近几年兴起的“互联网+”对经济金融体系中的“资产”价值并没有太大的影响,更多的还是在大浪过后体现出来。 增加交易行为的便利性。

区块链作为技术进步的最新重要成果之一比特币底层区块链三个核心技术,通过运行了近七年的比特币,在技术稳定性方面得到了证明。 区块链作为一种先进的概念技术,其深化、完善和变革必然会对未来技术产生重大影响,尤其是在互联网技术层面,甚至会产生“颠覆”效应。 借助技术进步,也必然会对经济、金融体系等宏观层面产生影响。 ,进而给实体经济参与者、金融机构等微观主体带来变化。 这也是区块链被认为“颠覆”包括货币金融体系在内的现有经济运行体系的逻辑。 一方面,区块链被认为对货币体系、金融监管和宏观经济运行产生重大影响; 另一方面,区块链被认为对小微银行行业的运营产生了相当大的积极影响,如创造新的金融产品、显着提高运营效率、有效防控风险、提高资产交易质量等。 对于前者,比特币已经基于区块链技术生产和运行了七年,这被视为区块链技术成熟的证据,可以应用于未来的虚拟货币研发。 也就是说,区块链可以提供“数字货币”。 ”来取代现有的实物货币。 同时,借助区块链和数字货币,金融监管将更加精准。 例如,特定资金转移的编码将允许资金仅投资于特定实体。 对于后者,则是区块链在银行微观层面的具体应用设想。 例如,一是点对点交易,如基于P2P的跨境支付汇款、贸易结算、买卖证券、期货、金融衍生品合约等; 二是安全记录交易信息,区块链可信可追溯。 可作为可靠的数据库记录各种信息,如存储反洗钱数据、交易记录等; 三是核实确认各项权利,如土地所有权、股权等合同或财产的真实性核实和转让; 第四,自动智能管理,比如自动检测下一个交易节点是否有生效的各种环境,如果符合预设流程,则自动处理交易,比如自动付息、分红等。

区块链,包括近两年火热的“互联网+”,其本质就是去中心化。 如前所述,区块链被认为是对现有经济运行体系包括货币和金融体系两个层面的“颠覆”。 宏观层面的数字货币还很遥远,金融中介去中心化和金融监管不仅目前进展缓慢。 ,甚至强化金融监管集权的趋势“若隐若现”。 如果国内市场猜测“一行三委”改革方向是合并,我国金融监管将在适应市场变化中更加集约化、集中化。 在全球层面,各国央行对区块链在宏观经济和金融领域的应用持谨慎态度,可能削弱监管。 在微观操作层面,在很多假设场景下,银行短期内无法替代传统的资产、资金划转、交割的审核监控,更不用说交易运营系统研发的巨大投入,以及通过区块链技术对银行系统进行全面改造。 很远。 最关键的原因有两个:第一,区块链作为一种技术,本质上是一种去中心化的数据库,也可以理解为一种互联网应用协议,离不开互联网技术基础。 和其他“创造新货币”的实验,但从长远来看,新货币不会取代现有货币,因为这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还涉及社会、政治等综合方面; 第二,区块链技术还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不仅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技术标准,而且各种技术方案还在快速发展。 区块链技术的可扩展性还没有经过大规模实践检验,主要还处于原型设计阶段。 从微观主体来看,对技术进步最为敏感的银行业,只将区块链作为一种信息传递工具进行研究,并未传递金融资产价值,金融资产仍需线下结算。 综上所述,区块链从属及其对宏观和微观经济的影响对资产价格几乎没有影响。

金融与科技难以实质性融合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金融是经济的核心。 理论上,科技与金融的结合会产生“1+1>2”的良好效果。 这也是国内理论和实践一直在努力的一个重大课题。 . 在2013年“互联网+”概念大行其道之前,“科技金融”概念在中国已经被重视和实践多年。 从国家部委到科研院所和金融机构,都在大力推动我国科技金融的发展,如政府的科技金融发展规划、银行科技金融分支机构、高校科技金融研究期刊和成果等。在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科技金融被认定属于产业金融的范畴,主要是科技产业与金融产业的融合。 主要是科技公司寻求融资的过程。 “互联网+”问世后,金融领域的“互联网金融”概念迅速被提出并成为热门话题,大量机构声称自己具有“互利网络金融”的属性。 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也在尝试扩大该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如各类网上商城等,但市场仍认为该领域进展缓慢,不符合快速发展的精神“湖里+”时代的发展。 在“金融科技”向“互联网+”演进的时间轴上,“金融科技”的概念应运而生并大行其道。 一些积极的判断。

金融科技英文为“FinTech”,是Finance plus Technology的缩写。 金融科技是金融圈和互联网圈最热门的概念。 认为核心是用科技驱动金融创新。 维基百科是这样描述的:一种利用高科技让金融服务更有效率的商业模式。 Fintech无论从字面还是具体定义上,都强调科技对金融服务的帮助,立足点是成为一种商业模式,而之前的“金融科技”更多强调的是科技公司的融资。 金融科技被认为是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改造、创新甚至颠覆传统金融,从而提供更具普惠性的金融服务,可应用于金融领域的方方面面:借贷、理财管理、支付、保险、众筹、信用报告,甚至零售银行和房屋中介。 “互联网金融”及其P2P属于金融科技的概念,而区块链是目前金融科技中“最火”的话题。 在金融科技方面,尤其是区块链应用方面,包括:美国证监会(SEC)批准在线零售商Overstock.com通过区块链技术在互联网上发行股票计划,纳斯达克在个股交易和管理中使用区块链技术,以及商业银行内部区块链实验室的建立(花旗银行、瑞银、纽约梅隆银行等相继建立研发实验室,重点测试区块链在支付、数字货币和结算模型方面的应用); 在中国,平安银行加入了2015年9月成立的全球区块链联盟R3。2016年4月和2016年5月,中国分布式账本基础协议联盟和金融区块链合作联盟(深圳)分别在中国成立。 开展区块链在金融领域的可能应用研究,但要形成有效的盈利模式还为时过早。

事实上,自“互联网金融”火热启动以来,市场就对科技与金融的实质性融合有着深厚的期待,进而催生新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正如科技与金融的实质性融合一样。而制造业会带来新的“工业革命”,但效果并不如预期。从金融的本质来看,它是资金的中介,促进交易的达成和价值的实现,而金融所创造的价值永远不可能成为广义社会价值创造的主流,从“金融科技”到“金融科技”,虽然侧重点不同,但并不代表科技与金融的实质性融合。前提是定义“实质性整合”的核心是创造一个新的、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因此,技术的“革命性影响” 金融业发展的逻辑进步是没有根据和不成熟的,区块链不会带来银行业运营模式的根本改变。

还是要保持区块链的“眼光”

在寻找科技与金融真正融合的过程中,区块链更多的是技术属性,而其“颠覆性”社会属性的拓展需要在社会认知和自身技术层面不断调整和突破。 最后,它必须基于哲学和实践上许多观点所期待的“革命性”转变。 抛开“数字货币”等还比较长远的话题,从微观层面的实际应用来看,区块链作为一个很好的中心化数据库和互联网协议,在当前银行业的运作中有着很好的应用前景,比如在成熟的区块链技术下,客户信用信息的确认将更加方便准确,同业业务合作的清算对账可以实时进行,显着提高效率。 因此,一些技术手段受限于T+1,类似规则的交易可以实时交易,高效率会增加交易收益。 银行业作为对技术最为敏感的行业,对区块链技术的研究和试验自然是理所当然的,更何况区块链的概念从流行开始就更多地与金融业联系在一起。

但正如前文所述,银行业的风控理念、成熟的商业模式等基本逻辑是高度稳定的,这也是长期积累和投资布局的结果。 尽管银行业对市场变化的反应速度较快,例如近年来“投行业务”的快速布局和扩张以及区块链合作研究的开展,其运行体系和逻辑并未发生重大甚至根本性的变化,并且银行业的传统业务核心依然稳定。 如果区块链只是从“技术属性”的角度为银行业的运行提供更好的技术服务,而不是从“颠覆货币金融体系”的宏伟愿景出发,区块链不会给银行业带来变革运营模式。 收入模式或商业模式的变化和重大创新,但有助于获得效率收益。 或许,作为一种互联网协议,区块链的首要任务是从技术角度提升银行现有商业模式的效率和安全系数,而由此过程衍生出的“商业模式”更多的是为第三方技术服务提供商为主体,承担银行业区块链应用的“技术升级外包”工作。 当然,效率和安全性的优化也会给银行带来收益,但与银行从“资金一体化”这一核心业务模式中获得的收益相比,区块链目前带来的更多是一种“外围”收益。

2013年以来,“互联网+”也被视为新的“风口”,几乎适用于所有行业,“+制造业”、“+服务业”、“+农业”……一大批行业和企业快进概念,宣布有巨大的增长潜力,同时顺带希望从投资者那里众筹更多的发展资金。 事实上,一项新技术或新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对现有产业的积极影响或改造作用是很难准确判断的,因此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修正认识,保持理性、审慎和积极的态度。探索的态度。 目前,区块链仍无法为银行业创造新一轮的增长“窗口”。 消化不良、保盈利过“寒冬”仍是首要的、持续的任务,资产价格变动带来的风险不容忽视。 最后,虽然包括区块链在内的技术进步可能不会对银行业的整体商业模式和利润来源产生特别显着的影响,但对区块链的探索以及它可能给银行带来的商业模式应用的探索仍需继续。重视它,毕竟在科技进步的长河中,我们的主观认识总是狭隘的、事后诸葛亮。

作者单位:中国民生银行